引子
想要走得快,就独自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
在校研究生阶段是科研之路的起步,也是积累经验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从人生长远来看,这个阶段的“成长”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培养科研能力,而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建立,而加入的团队则是帮助个人成长的有力后盾。导师的指引,同学的陪伴,个人的努力,蜕变就在团队的环境下悄悄的发生,直到从团队每位成员顺利毕业、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本期优秀导学团队风采展播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进因应用电子学系何湘宁团队。

“金字塔”模式
每年有优秀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也有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进来,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积累,何湘宁教授的团队规模已从当初的不足二十人增至五十多人,团队成员分散在应电楼、教九和电机楼等十多个实验室。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更何况是出类拔萃的浙大学子。但如何克服人员分散的困难,并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长处,使得团队高效率的运作,却着实需要团队管理者下一番功夫思考。
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何湘宁教授较高的学术成就为团队科研学术开展指引了方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成为团队成员攻克科研难题的坚实后盾。在每个月一次的全体组会上,团队全体成员聚集一堂,就各自近期所研究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交流,将项目进度、成果及所遇到的问题与所有人进行分享,为团队成员共同成长、交流情感提供平台和空间;同时何老师明确团队目标,布置交代团队任务,让整个团队形散却神不散,在各自实验室为了团队的共同目标而不断奋斗。
为了能够与团队学生有更多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因材施教,五十余人的大团队进行了“小班”划分。团队中有四名副教授,分别带领十几名学生组成小分队,进行具体的科研学术项目指导。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使得团队运行有条不紊,每位成员各得其所各司其职,虽身处异室却为同一目标不断奋斗,为团队的学术成就添砖加瓦。
“轻压力”环境
掌上灵通公司允许员工在办公室内养鸟,这一举措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公司CEO如此解释:“公司允许养鸟是为了给员工创造轻松快乐的工作环境,而这正是创意萌发最好的土壤。”而何教授的团队虽然没有在实验室中养鸟,但团队氛围的突出特点就是轻松活泼。
实验室没有打卡或者指纹录入系统,这让实验室中的成员都去除了心中那一份无形的紧张感,在科研工作中更好的大展身手;而在团队成员的桌子上,除了专业书籍和实验器材外,还摆放了一些体现自身喜好的物品,有的是文学著作心灵鸡汤,有的是模型手办可爱玩偶。这些小物件的存在也让成员在进行科研工作的间歇得以放松心情,以更饱满的精力投入接下来的项目工作中;除了环境,团队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也更增进了团队和谐的氛围,彼此如兄弟姐妹般亲切,闲暇时相约玩乐,假期时结伴出游,更重要的是在平日的学习工作中相互支持,独自上路可以走的更快,但只有结伴同行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份和谐轻松的团队氛围也吸引了许多成员的加入,让团队更加壮大起来,但每位加入的成员都很明确,轻松的氛围并不是悠闲的温床,而是需要更加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时间安排能力,保质保量按时按点完成科研任务。整个团队的项目开展方式是任务驱动型,科研任务安排到人后,导师并不会下达特别严格的时间安排表,但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前需要交出相关成果,在deadline前的这一段时间则是由自己支配。如何安排这段时间并完成任务是每位团队成员的必修课,而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是他们在团队生活中可贵的收获,这种品质也将帮助成员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加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大眼界”经历
“对不起啊阿力,下面这段我用中文讲啦。”在下面聆听的一名外国留学生抬起头,对台上演讲的同学报以善意的微笑。这是出现在李武华老师实验室组会上的一幕,而出现这一幕的原因是组会采取英语汇报的形式,而有时由于项目内容较为复杂,团队成员则需要用母语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至于采取这种形式,不仅是因为团队中存在一位留学生,方便多文化交流,更是为了锻炼团队成员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在国际会议上发言或是去国外实验室交流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何教授团队的每名成员均有机会进行出国锻炼,短则是为期几日的国际会议,长则是持续一年的国外交流。走出校门,进入国际,了解地球另一端的同行在做些什么,自己所在的科研领域在不同的大陆进展又有什么不同,坐井观天只会满足于不断膨胀的自我,而开阔的眼界则是成为领域尖端的前提。
团队成员李楚杉对自己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时的场景印象深刻:“当时参加会议发言需要用英文,第一次上台紧张不已,只得点着PPT对着既有的稿子干巴巴的蹦出一个又一个单词,觉得自己木讷迟钝像个机器人似的;但随着参加的次数越来越多,心态也能够越来越平和,能够去享受这个过程,也表现的更加游刃有余。”
看到更远的天空,继续更远的旅程。国外的经历给了团队成员看到更远天空的机会,与多重文化背景的同行进行交流,这一过程给予的不只是科研思维的碰撞,还有团队成员沟通交流综合素质等自身软实力的提升,这些是更为珍贵的成长。
做“四有青年”
团队成员杜进还记得作为团队新人时与何湘宁教授谈话的场景,而谈话的内容更是记忆犹新。“何老师叮嘱我们,作为研究生博士生是要在科研学术上有所建树,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更要在这段时光里找到生活的目标和生活的乐趣。研究生要做的不仅是在实验室里的埋头苦干,更要在工作之外找到能够伴随一生的兴趣爱好。”
何湘宁老师非常喜爱打羽毛球,还在学院的羽毛球赛中与其他师生一同切磋技艺,增进师生情谊;而团队中的李武华老师则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学生指导,还在人生态度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团队中的导师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十分鼓励团队成员去发展自身的其他能力。团队中有十分擅长学生工作的成员,有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的成员,他们都在课余时间投身丰富的校园生活,在其他舞台上发光发热。这些活动确实会占用部分精力和时间,但合理的时间规划并不会影响到科研项目的进度,而且在课余活动中锻炼得到的能力对于团队自身文化建设也是很有力的支持。
研究生阶段是完善人生的一个重要时间段,不仅要用知识武装头脑,更要得到全方面的锻炼,拥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开阔的人生眼界,寻找到能够伴随一生的乐趣,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有趣味的“四有青年”,这些成长能够一生受用。或许,已从何湘宁教授团队顺利毕业的团队成员会感受更为深刻,也因此对这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永远怀有思念的情谊。(文/周宁)